4月28日,漯河食品工程職業大學校長陳樹興帶領中共漯河市食品產業公共研發平臺黨支部黨員教師團隊崔勝文、呂銀德、余祖艷一行赴河南省信陽市潢川縣隆古鄉王圍孜村開展鄉村振興專題調研,深入考察非遺文化傳承、特色產業發展及校企合作成果。此次調研以“非遺+產業+科技”為主線,聚焦鄉村振興中的文化賦能與產業創新,探索職業教育與農村經濟協同發展的新路徑。一、非遺傳承:激活鄉村文化內生動力
調研組首先參觀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潢川空心貢面”的生產基地——河南旺鑫食品有限公司,其創始人劉來旺表示,公司依托非遺工坊,年產值超千萬元,多次受到央視采訪和報道,讓地標性產物——潢川貢面走出河南乃至全國!河南投資集團駐村第一書記劉向超介紹,潢川縣通過“非遺+產業”模式,將空心貢面傳統制作技藝與現代企業生產結合,形成“一個非遺項目帶動一條產業鏈”的發展格局。校長陳樹興指出:要讓老樹開新枝,結出長壽果,非遺不僅是文化符號,更是鄉村振興的‘軟實力’。職業教育應深度參與非遺人才培養,通過課程開發、技能培訓,科技創新,產業賦能讓傳統技藝煥發新生。
三、校企合作:共繪鄉村振興新圖景
在座談會上,校企雙方就“科技賦能農業”展開深度交流。我校與旺鑫食品達成初步合作意向,計劃在貢面生產工藝優化、新產品開發、電商營銷等領域開展技術幫扶。校長陳樹興強調:職業院校應成為鄉村振興的‘技術引擎’,通過產學研融合,助力農村產業數字化轉型。駐村第一書記劉向超分享了王圍孜村的“四鏈融合”經驗——以非遺文化鏈延伸產業鏈,以產業鏈反哺人才鏈,最終帶動鄉村振興,實現文化、產業、人才、鄉村協同發展 。
此次調研揭示了鄉村振興的多維路徑:(1)以文化鑄魂:非遺傳承為鄉村注入文化自信,激活內生動力。(2)以產業筑基:地標產品與科技結合,破解傳統農業低效難題。(3)以校企聯動:職業教育精準對接產業需求,培育“新農人”。王圍孜村的實踐表明,鄉村振興需政府、企業、學校、村民多方合力。未來,我校將繼續深化與潢川縣的合作,探索“定制化培訓”“技術孵化基地”等創新模式,為鄉村振興貢獻教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