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螺螄粉、道口燒雞、西湖龍井……11部門:支持擴大地方特色食品影響力
發布日期:2023-03-31瀏覽量:人民網北京3月30日電 (記者申佳平)據工業和信息化部官網消息,為加快推動傳統優勢食品產區和地方特色食品產業發展,培育形成經濟發展新動能,助力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十一部門近期印發《關于培育傳統優勢食品產區和地方特色食品產業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其中提出推動傳統優勢食品產區和地方特色食品產業發展,擴大地方特色食品影響力。
《指導意見》要求,到2025年,傳統優勢食品產區規模不斷壯大,地域覆蓋范圍進一步拓展,地方特色食品產業發展質量和效益不斷提升,供應鏈保障能力明顯改善,一二三產融合水平持續優化,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大幅提升,“百億龍頭、千億集群、萬億產業”的地方特色食品發展格局基本形成。培育5個以上年營業收入超過1000億元的傳統優勢食品產區,25個以上年營業收入超過100億元的龍頭骨干企業,打造一批全國知名地方特色食品產品品牌和地方特色小吃工業化典型案例。
“傳統優勢食品產區和地方特色食品產業是我國食品工業重要發展載體和關鍵增長引擎。”《指導意見》提出,鼓勵地方特色食品龍頭企業發揮產業鏈主引擎作用,加強科技創新,大力開展品牌和渠道建設,發揮聚合輻射效應,帶動上下游中小企業發展,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加大地方特色食品領域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培育力度,引導各類成長型企業深耕細分市場,加強分工協作,做大做強專業領域產品和品牌,營造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的良好產業生態。
同時,支持傳統優勢食品產區打造特色主導產品交易中心、批發市場等,鼓勵成立行業協會、產業聯盟等中介組織,擴大地方特色食品影響力。加強集工藝技術研發、檢測認證、人才培訓等為一體的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完善產區供電、供水、供氣、固廢及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支撐傳統優勢產區高質量發展。加強預冷、貯藏、保鮮等農產品冷鏈物流設施建設,補齊食品原料“最先一公里”短板。
工業和信息化部消費品工業司相關負責人表示,地方特色食品產業具有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一定程度上詮釋了當地獨特的飲食文化。很多地方特色飲食被列入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其中蘊含著一整套與食材遴選、配料加工、菜肴烹制和美食消費相關的知識和實踐,是人際交往、禮儀節慶等社會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傳達著中國人尊崇自然、順應時節、食治養生等思想觀念和健康理念。加強地方特色食品產業品牌培育,講好地方特色食品的“文化故事”和“中國味道”,能夠促進中華傳統飲食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同時,深度挖掘地方特色食品的文化內涵,推動“文化賦能”,促進傳統歷史文化、節慶文化、民俗文化等元素融入地方特色食品品牌,能夠有效激發消費者對于品牌的認同感和忠誠度,提升地方特色食品的附加值和企業的軟實力。地方特色食品往往在某一特定區域內由于共同的歷史文化記憶形成了穩定的消費群體,但在全國范圍知名度并不高,不利于產品的市場推廣,加強品牌文化培育和宣傳推廣,能夠提升產品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有效擴大消費群體,促進地方特色食品由區域走向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