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23-12-03 10:13 瀏覽量:
一、專業名稱及代碼
專業名稱:機械裝備制造技術
專業代碼:460118
二、入學要求
高中階段教育畢業生或具有同等學力者
三、修業年限
全日制三年
四、職業面向
五、培養目標與培養規格
(一)培養目標
本專業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面向食品機械運行、管理、維護和工程安裝與調試等領域,以食品機械現代化、智能化助推食品機械升級發展為引領,將立德樹人貫穿于人才培養全過程,培養思想政治堅定、德技并修、全面發展,掌握食品機械產業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以及技術創新的主流方向,具備食品機械設備操作、數控加工、食品機械機械設計、食品機械機械升級改造、設備管理等技術能力,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人文素養,具有創新意識和成果轉化能力的高素質食品機械裝備制造、安裝調試、維護維修、生產現場管理、售后服務等工作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二)培養規格
1.素質要求
創新實施紅色(價值觀)訓練、習慣(職業素養)訓練、心理(自信心)訓練、領導力訓練、營銷(自我展示)訓練、創業訓練“六大訓練”,提升學生政治、文化、職業、身心、勞動等各方面素質。通過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推進紅色(價值觀)訓練,提升學生政治素質;通過勞動教育、軍訓、入學教育、頂崗實習、畢業教育等形式強化行為習慣訓練,訓練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自主學習習慣,提升勞動素質和文化素質;通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及體育與健康教育,推進心理(自信心)訓練,提升學生身心素質;通過創新創業教育、就業指導、生涯規劃、創業孵化、創新創業競賽、產教融合等創新創業實踐教育路徑,對學生進行領導力、營銷(自我展示)、創業訓練,提高學生職業素質。
(1)思想政治素質: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人民;努力學習政治理論,有較強的上進心和人生遠大理想;有求真務實,勇于創新的精神;遵紀守法,有較強的社會責任感;有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和道德觀。
(2)文化素質:具有較寬闊的文化視野,具有一定的科學思維和科學精神,具備健康、高雅的審視情趣和正確的審美觀,形成繼續學習、可持續發展和善于研究的良好習慣。
(3)職業素質:熱愛機械行業,服務民眾、奉獻社會。樹立創業意識,具有創新精神和成果轉化意識,勇于承擔社會責任和崗位責任,對服務對象誠實守信、辦事公道,對工作過程嚴謹細致、一絲不茍,對檢驗結果精益求精、認真負責。
(4)身心素質:具有一定的體育運動和生理衛生知識,養成良好的鍛煉身體、講究衛生的習慣,掌握一定的運動技能,達到國家規定的體育鍛煉標準;具有堅忍不拔的毅力、積極樂觀的態度、良好的人際關系、健康的人格。
(5)勞動素質:通過勞動教育,使學生能夠理解和形成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牢固樹立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觀念;體會勞動創造美好生活,體認勞動不分貴賤,熱愛勞動,尊重普通勞動者,培養勤儉、奮斗、創新、奉獻的勞動精神;具備滿足生存發展需要的基本勞動能力,形成良好勞動習慣。以實習實訓課為主要載體開展勞動教育,其中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工匠精神
2.知識要求
(1)思想政治方面:了解黨史國史、掌握必備的思想政治理論、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2)行業發展方面:了解食品機械行業發展動態和新產品、新技術、新方法;明確食品技術成果轉化的重要意義,了解食品機械行業的智能化升級改造的重要意義、了解創新創業相關政策。
(3)專業理論方面:掌握本專業必需的電工電子、工程力學、機械設計基礎等專業基礎知識;掌握電工、電子、電機與拖動、供配電技術的基本應用能力;掌握機械設計基礎、液壓與氣動技術、電機與拖動基礎、單片機與PLC應用技術等機械傳動與控制課程的基本理論知識 ;掌握工廠企業常用食品機械與設備的結構、原理和制造、調試、維護等專業技術知識;
(4)法律法規方面:了解食品安全相關法律法規;了解文明生產、環境保護、安全消防等知識。
3.能力要求
(1)通用能力:具有良好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和溝通能力;能熟練應用計算機和信息收集處理;會進行企業生產工藝管理和質量控制;能進行自我學習、人際交往溝通、團結協作、實踐和創新;具有團隊合作能力。
(2)專業能力:具有獨立思考、善于溝通、勇于創新的能力;能熟練進行食品加工企業生產崗位設備操作、運行、維護;能熟練進行產品生產技術分析和常見故障處理;能進行新技術的應用;能初步進行企業管理、市場營銷。能夠對食品技術成果轉化提供食品檢測支持。
六、課程設置
包括公共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
(一)公共課程
表1 公共課程結構
(二)專業課程
按照“崗位—能力—課程—環境”思路設置專業課程
表2 專業“崗位—能力—課程—環境”表
(三)專業主干課程描述
1.機械設計基礎
通過學習機械及機械零件設計的一般步驟、方法和程序;了解機械及通用部件的工作原理、結構特點、基本的設計理論與計算方法。掌握通用零部件設計的方法。
2.公差配合與測量技術
主要學習零部件的互換性、加工誤差和精度要求、標準化等基本概念:掌握內徑百分表測量孔徑使用方法;掌握表面粗糙度的測量方法;學會軸承的選擇;掌握平鍵的測量、花鍵的檢測、齒輪的測量和螺紋的測量方法。
3.液壓與氣動技術
通過學習液壓傳動與氣壓傳動的工作原理及其組成、圖形符號、控制方式;液壓油液的特性與選擇、液壓流體力學基礎;常用的液壓與氣動原件的工作原理及結構;液壓與氣動基本回路的工作原理與設計,能夠進行簡單典型液壓系統的故障維修。
4.PLC技術與應用
通過了解國內外電器新產品及其發展方向、應用,學習PLC工作原理和設計方法,進行電氣控制線路設計能力的訓練與培養,能夠進行常用電氣控制線路的設計,并能熟練應用PLC編程及應用。
5.數控技術
通過學習數控機床(車、銑、加工中心)的結構,數控系統的組成、數控機床的機械結,工作原理,數控程序代碼(車、銑、加工中心)及數控加工編程的方法與原理,學生能夠進行數控機床的編程、使用、操作與維護。
6.UG三維繪圖
通過學習三維繪圖的基本概念、基本繪圖操作、繪制三維表面模型、基本編輯操作、三維典型零件繪制實例。學生能熟練繪制典型零件的三維模型。
7.機電傳動控制
通過電動機(包括直流電動機、單相異步電動機、三相異步電動機、伺服電機和步進電機)的結構特點和工作原理及其機械特性,常用低壓電器及其拆裝與維修,電動機基本控制線路及其安裝、調試與維修,常用生產機械的電氣控制線路及其安裝、調試與維修,傳感器、單片機和PLC基本知識的學習,學生能夠掌握電動機基本控制線路及其安裝、調試與維修。
七、學時安排
表3 課程設置及教學學時分配表
注:實踐教學每周折合16學時
八、教學進程總體安排
表4 教學進程表
在帶*的藝術限定性選修課中至少選擇2學分。
表5 集中實踐教學環節安排表
九、實施保障
(一)師資隊伍
1.在校生與專任教師之比不高于20:1;
2.要建立適應技術創新成果轉化價值引領的機電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模式的教師創新團隊,并引入優秀學生加入團隊,為行業企業提供有效的技術咨詢和技術服務,并開展社會培訓;
3.全體專任教師具備本專業或相近專業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專任專業教師應接受過職業教育教學方法論的培訓,具有開發職業課程的能力;專任教師“雙師”資格(不但能勝任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更要能解決食品企業生產設備技術改造難題)的比例要達到70%以上;
4.專業帶頭人應熟悉食品機械制造技術發展狀況和高職教育規律,實踐經驗豐富、教學效果良好,在行業中有一定的影響力,具有高級職稱,具有“雙師”素質;
5.實驗指導教師應具有該專業相關工種高級工及以上級別的資格證書;
6.兼職教師應具備本專業相關工種高級工及以上的資格證書,同時具有5年以上本行業的一線工作經驗。
(二)教學設施
1.校內教學環境
在漯河衛龍商貿有限公司邊內具有相對穩定、結合緊密的教學實訓崗位,滿足學習專業認知、技能實訓、頂崗實習等實踐教學的要求。實習崗位數量上與專業學生規模相適應,管理規范,設備先進,在當地及食品機械行業中具有代表性。
2.校內實訓基地
結合“技術研發-成果轉化-孵化產業”的成果轉化項目課程體系,合理充分利用校內實驗實訓資源,包括漯河市食品產業公共研發平臺、漯河市食品產業技術市場、眾創空間、孵化器、成果轉化基地、生產性實訓基地及專業實驗室開展教學,在“產學研轉創”的實踐氛圍中,在成果轉化理念的引領下,鍛煉學生技能。
3.校外實訓基地
在學校周邊及河南省范圍內食品機械行業內具有相對穩定、結合緊密的教學實訓基地3-5家,滿足學習專業認知、技能實訓、頂崗實習等實踐教學的要求。實習基地數量上與專業學生規模相適應,管理規范,設備先進,在當地及食品機械行業中具有代表性。
校外實訓基地要有健全的規章制度及基于職業標準的員工日常行為規范,有利于學生在實訓期間便養成遵紀守法的習慣,能真正地領悟到團隊合作精神,同時能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信息網絡教學條件
為了滿足專業信息網絡教學的需要,學校校園網的主干帶寬要達到千兆速率傳輸能力,專業教學場所(校內實訓基地)、自主學習場所(圖書館、學生宿舍)達到百兆速率到桌面,確保學生在課程學習的所有計算機終端設備能夠訪問校園網的專業課程資源和互聯網的專業學習資源。
(三)教學資源
將技術創新成果轉化案例、課程思政案例引入課堂,積極開發行動導向的雙創通識課、專創融合課活頁教材和食品機械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活頁教材,未開發的課程選用近5年的高職高專優質規劃教材。
建設方便迅捷的校園網絡,教室安裝網絡接口及多媒體教學設備,有充足迅捷的網絡,可以鏈接國家機械技術專業教學資源庫和國家、省、校級精品課程等網絡優質資源,滿足學生自主進行網絡學習的需要。專業教學管理系統和教學課件等電子教學資源能滿足專業教學需要。
通過依托行業、企業加強教材建設與管理,在優先選用近三年優秀統編教材的基礎上,教師以最新的國家、行業標準、規范、規程為依據,結合高職人才培養規格,編寫特色教材、實踐指導書。根據專業需要,以職業崗位核心能力和綜合素質培養為重點,以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為主線,以項目為導向,對所設課程制定課程標準,明確課程定位、課程目標、課程主要內容及考核評價辦法,形成相關課程教學資源,并將課程的教學資料、試題、實訓指導手冊、典型教學案例影像、實訓項目、模擬仿真系統等主要內容建成綜合性數字化教學資源庫。在資源使用和教學過程中,保證對現有的課程資源更新和完善,做到資料規范、齊全,更新及時。
(四)教學方法
立足于加強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培養,核心課程采用企業的真實項目,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采用基于行動導向、微課、翻轉課堂的教學方法實施教學。在具體的裝備制造任務行動情境中內化于學生個體大腦,并經學生個體加工迅速“輸出”轉換為實用而有效的行動。
重視本專業領域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發展趨勢,貼近生產現場。充分利用校內外實訓基地,工學結合,課堂與車間結合,積極引導學生提升職業素養,提高職業道德。
(五)教學管理
在主管院長領導下,實行學院、系部兩級負責,主要通過以下形式進行。
1.建立教學管理組織協調系統。專業教研室配合教務處,各系部對日常課堂教學及教學建設工作進行管理和監控,及時解決教學中出現的問題。
2.學院、系部兩級督學系統。組織有豐富教學和教學管理經驗的教學管理人員組成校系兩級督學小組,實現督教、督學、督管。
3.學生信息員系統。成立由各班學生代表組成的教學質量監督小組,及時掌握一線的教學信息,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時向系部、學院進行反饋。每學期期中由信息員組織學生填寫《課堂教學效果反饋表》,對所有上課教師的教學效果進行反饋。
十、教學評價
以“知識傳授、能力提升和價值引領”同步提升的實現度為標準,重點考核學生成果轉化能力。
具體評價方式包括筆試、實踐技能考核、項目實施技能考核、崗位績效考核、職業資格技能鑒定、技能競賽等。
1.筆試。理論性比較強的課程,可采用筆試和實踐考核相結合的方式,其中筆試內容應重點考核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成果轉化意識。
2.實踐技能考核。實踐性比較強的課程,尤其是專業核心課程,應根據應職崗位技能要求,確定其相應的主要技能考核項目,考核項目應結合教學內容,體現該課程涉及的新工藝、新標準、新規范,通過動手操作考核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應用能力,由專兼職教師共同組織實施過程考核。
3.崗位績效考核。在企業開設的課程,如頂崗實習等,由企業與學校進行共同考核,重點考核學生的綜合應用和成果轉化能力。
4.職業資格技能鑒定。學生參加1+X證書考核認證,電工資格證書、繪圖員證書等,并計入學分。
5.技能競賽。學生參加國家、省各有關部門及學院組織的各項專業技能競賽,根據取得的成績等級核算計入學生總學分。
十一、畢業要求
1.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按規定修完應修課程,成績合格并取得相應學分。
2.完成各實踐性教學環節(如實踐課、課程設計、跟崗實習、頂崗實習、畢業設計、實習報告等)的學習,成績合格并取得相應學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