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21-02-25 16:30 瀏覽量:
來源: 《紅旗文稿》2021/4 作者: 張志丹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戰略高度,多次就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作出重要論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希望廣大黨員特別是青年黨員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結合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在學思踐悟中堅定理想信念,在奮發有為中踐行初心使命”。加強“四史”教育,對于落實好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加強“四史”教育意義重大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總是向前發展的,我們總結和吸取歷史教訓,目的是以史為鑒、更好前進”。學習“四史”,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繼續推向前進的必修課,加強“四史”教育,是時代賦予廣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重大任務。
筑牢理論之基,把穩思想之舵。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篳路藍縷,開拓前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華民族迎來了由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成功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加強“四史”教育,有利于培育青年學生的歷史眼光,樹立正確的歷史思維和歷史意識,提升科學的理論素養。“四史”教育關涉面廣泛,包括重大事件、重要會議、重要文件、重要人物,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艱苦卓絕的斗爭歷程,我們黨的光榮傳統、寶貴經驗和偉大成就等。在“四史”教育中,要理清歷史“從哪里來、到哪里去”的發展脈絡,去蕪存菁、去偽存真,引導青年學生深刻理解和把握歷史規律和歷史趨勢,總結并牢記歷史經驗與教訓,培養正確的歷史觀。以史為鑒才能“觀成敗、鑒是非、知興替、明規律”,如今國際形勢風云變幻,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大局觀尤為重要。加強“四史”教育,有助于青年學生筑牢理論之基,把穩思想之舵,把握本質和全局,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避免在林林總總、紛紜多變的國際亂象中迷失方向。
堅定理想信念,提升黨性修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定理想信念,堅守共產黨人精神追求,始終是共產黨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堅定的理想信念離不開理論學習,離不開對歷史規律的正確認識。沒有理論上的徹底,就沒有政治上的堅定,就很難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通過學習黨史,我們能了解黨百年奮斗的崢嶸歲月和艱難歷程,深刻認識我們黨先進的政治屬性、崇高的政治理想、高尚的政治追求和純潔的政治品質;通過學習新中國史,我們能深刻認識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由弱變強的艱辛探索和歷史必然,更加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通過學習改革開放史,我們能深刻體會在推進社會革命的同時中國共產黨自我革命的膽魄勇氣、戰略遠見和寬廣胸懷;通過學習社會主義發展史,我們能深刻認識中國共產黨的執政使命和根本宗旨,深刻體認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從而發揚革命精神和斗爭精神,勇擔歷史重任。“四史”是生動的教科書,案例生動打動人,形式多彩親近人,教訓深刻警醒人,成就巨大鼓舞人,“四史”教育可以引導青年學生堅定政治信仰,真正將個人夢和國家夢結合在一起,努力學習,不斷奮斗,成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傳承紅色基因,凝聚復興偉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對我們共產黨人來說,中國革命歷史是最好的營養劑。多重溫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的偉大歷史,心中就會增添很多正能量”。“四史”記錄著誕生于危難之際的中國共產黨百年孜孜以求、不懈奮斗,引領一個國家和民族歷經苦難、走向輝煌,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歷史偉業,加強“四史”教育,可以引導青年學生銘記光輝歷史、傳承紅色基因,在新的起點上把革命先輩開創的偉大事業不斷推向前進。“四史”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文化遺產和寶貴的精神財富,孕育著民族精魂,加強“四史”教育,可以引導青年學生感受蘊藏在歷史中的精神力量,受到感召和陶冶。“四史”不僅展示了中國共產黨的堅強斗志與偉大形象,而且也彰顯了社會制度的優越性,加強“四史”教育,可以引導青年學生從紛繁復雜的歷史事件中了解并把握其內在的發展規律,得到教益,受到啟迪,獲得力量。
扎實開展“四史”教育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最好的老師”“最好的清醒劑”“最好的營養劑”,為“四史”教育指明了方向,明確了目標,提供了遵循。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四個自信”。要把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四史”的重要論述融入“四史”教育中,緊扣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抵御外來侵略、爭取民族獨立、實現人民解放和民族復興的歷史主題主線,凸顯中國共產黨的政治奮斗歷程和中華民族的政治選擇歷程,使青年學生了解歷史的基本事實和發展脈絡,把握歷史規律并得出科學結論,學通弄懂馬克思主義為什么具有強大的真理力量、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夠不斷成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具有制度優勢。“四史”教育要闡明歷史和人民是如何選擇馬克思主義、選擇中國共產黨、選擇社會主義道路、選擇改革開放的,闡明近代中國國際地位的空前變化,闡明新時代中國道路蘊含的中國智慧,引導青年學生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堅持唯物史觀,深刻把握并揭示“四史”發展的內在規律。唯物史觀告訴我們,推動人類歷史進程的內在因素是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根本動力是人民群眾。回顧近代歷史,為了挽國運于既倒、拯生民于水火,中國的先進分子掀起了學習西方的熱潮。但不管是無政府主義、自由主義,還是什么其他的主義,都沒能解決近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也不能發動廣大人民群眾,更沒有給災難深重的近代中國找到出路。在新文化運動中,以李大釗等為代表的先進分子開始從俄國十月革命中認識到馬克思主義對于社會改造的科學指引性,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1921年7月,一群志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解決中國問題的先進代表聚集上海,創建了中國共產黨。從此,中國共產黨義無反顧地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帶領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偉大事業,譜寫了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的壯麗篇章。中國共產黨100年來的發展史充分證明,黨之所以能夠從幾十個人的小黨發展成當前擁有9100多萬黨員的大黨,根本原因就在于順應了近現代中國歷史發展的內在規律,順應了中國人民的需要和追求,有效解決了近代以來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充分發揮了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
運用整體性貫通的視角,把準和厘清“四史”的發展脈絡及相互關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是中國近現代以來歷史最為可歌可泣的篇章,學習中國近現代史要特別注意學習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歷史在人民的探索和奮斗中造就了中國共產黨,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又造就了新的歷史輝煌”。“四史”之間是有內在關聯的,這個關聯的核心是中國共產黨。一部中國共產黨的發展史就是一部馬克思主義在中國運用和發展的歷史,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新中國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創建的,新中國的發展和變革也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進行的。同新中國建設一樣,改革開放也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開創和推進的。“四史”教育的目的是要引導全黨和人民群眾回看走過的路、比較別人的路、遠眺前行的路,深刻認識近代以來的中國無論是選擇馬克思主義、還是建立中國共產黨,無論是成立新中國、還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都具有歷史必然性。要以整體性貫通的視角進行“四史”教育,把“四史”置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大歷史中加以考察,在古今中外的比較中分析詮釋問題,既實事求是地研究歷史的本然,又追溯清楚歷史的所以然。
堅持國際視野和中國情懷,彰顯馬克思主義的生命力和中國方案的影響力。“四史”教育既要堅持以中國為中心的立場,又要有寬廣的國際視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依然處在馬克思主義所指明的歷史時代。”當前,風云變幻的國際形勢構成了“四史”理論研究中不可忽視的外部環境,實際上,無論是中國共產黨、新中國的誕生與發展,還是改革開放的開啟與推進,都是在與世界局勢變化的互動中進行的。同時,中國的發展也深刻地影響、改變和塑造著世界局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要引領群眾“正確認識中國特色和國際比較”,其立足點就在于國際視野,通過國際比較彰顯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中國優勢。“四史”教育還要彰顯中國情懷。新時代“四史”教育是為凝聚力量和形成共識服務的,是為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服務的,是為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服務的。加強“四史”教育,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以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歷史為中心,以世界歷史為對照,闡釋清楚中國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宣傳、教育、引領青年學生更加堅定理想信念,實現“四史”以史鑒今、資政育人的作用。
(作者:上海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